查看原文
其他

出版培训有哪些?前景如何?

2017-05-17 李丽萍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由于掌握着专家作者资源和相关读者群,出版机构提供培训服务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事。

早在2002年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就成立了培训中心,专注财经培训;中国质检出版社2006年成立培训中心,服务质检系统人员;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年成立教育文化公司,2016年又在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内部成立策划部,二者都提供培训业务;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培训中心开展编辑出版、经管等课程培训,并尝试少儿书法、美术等课程……早期出版机构涉及培训业务多出于为读者提供增值服务考虑,随着出版机构转型升级的推进,以及对培训市场的积极预期,出版机构培训业务的市场化运营更加明显,培训成为出版机构极为可行的新业态。


服务群体与读者重合度高

延续出版优势,目前出版机构培训中心的课程大体分为三类:职业技能培训、考试技能培训、素质教育培训。


出版机构开展培训业务,更为常见的是针对特定行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与多数出版社建社之初为特定行业服务的功能定位一脉相承。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培训中心致力于财经系统会计继续教育、金融类继续教育以及与财务会计、金融行业相关的实务培训和考试培训,其中以会计继续教育为特色,已经成为财经培训领域优秀的教育培训品牌。与此类似,质检社(中国标准出版社)教育培训中心主任余化在对该社培训中心的定位时多次强调,培训中心在标准、计量规程规范、企业首席质量官以及质检系统相关业务培训方面具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以及较强的项目策划、实施和管理能力。这类培训中心的服务对象与出版社的读者高度一致,对新行业动态的宣贯和解读是该类培训中心的重要课程选题。


职业技能培训还有针对出版行业的专项培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培训中心就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进口管理司、原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等联合开展了多期与版权贸易相关的培训,将目标人群定位在全国的出版编辑人员和教师上。除此之外,人大社培训中心近年来加大了策划力度,策划了“畅销童书是如何炼成的”“全国编辑版权人员培训班童书专场”等出版行业的热门课程。依托中国人民大学的重点学科优势,人大社培训中心开始涉足企业管理等培训。


教育类出版社培训中心的课程既有教师职业技能的培训也有考试辅导培训。江西高校出版社就是一个典型。江西高校出版社于2011年成立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涉足培训行业,在此基础上于2013年成立江西高校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大力发展培训业务,业务内容主要为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考前培训和教师资格证考前培训,近年出版社利用现有场地和教师资源,成立一个子公司开展中小学生语数外等科目的文化课程辅导。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中级)培训也是近几年逐步开展起来的业务。2016年,江西高校社在基础教育分社内部又成立策划部,开辟教师、校长培训业务,为教师、校长再教育提供服务。


对于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来说,培训是核心竞争力。完善的、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师培训业务让外研社迅速打开英语教材市场,对于推动英语教学改革、提高英语教师素质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如今,外研社成功打造了“北外国际”“外研联创”等多个培训品牌,其中,北外国际主打K12(从幼儿园到12 年级)英语教学和留学服务;外研联创为培训机构个性化定制教材并开展基于教材的教师培训。通过数字技术的引入,外研社成功地将线下的教育服务转移到线上,上线数字化教学共同校园平台(Unipus),全资控股“北外在线”等。可以说,外研社的教育培训服务体系已经涵盖从学前、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个阶段,服务对象从个体到群体再到机构不断延展。


其他素质教育培训则包括书法、绘画、国学等课程,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相对优势不明显,开课的出版社相对较少。


强策划重系统化运营

市场化运作是当前所有出版机构培训业务的共性,因此课程运营能力至关重要,其中课程策划和教师资源是重中之重。


据余化介绍,质检社培训中心实际上相当于出版社的一个部门,出版社会进行相应的利润考核,目前团队9名员工都在做课程策划。“新的标准和计量规程颁布后,出版社都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相关材料,培训中心也会立即跟进,这是培训中心的重要业务。”此外,培训中心还会根据不同企业需求,制定内训课程,或是为企业和社会团体提供各类标准咨询服务,目前每年会开展80余期课程,培训人数大约为50~100人,不少于30人。由于人手有限,培训中心有时会委托其他培训公司进行宣传单的发放和招生工作,当然,所有的策划和课程的执行都是培训中心主导。


江西高校出版社策划部主任杨迪现在带领的团队只有4个人,因为是个刚成立的部门,职能分工还没有完全按培训机构进行划分,而是采取与发行类似的按照片区划分的方式,每人负责江西省内的不同市县,可以根据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课程策划,各个片区负责人负责特定区县的宣传及招生。相比之下,江西高校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培训业务更为成熟,目前有员工20余人,设有课程咨询部、市场部、教务部等多个部门,并且有独立的教学场所和长期合作的教师,2016年共有4000多人次接受培训。江西高校教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罗丹认为,培训业务起步早期,图书出版优势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一些课程可以依托畅销教材教辅开课,但是真正能留住学员的是培训机构的师资和管理模式。


相比民营培训机构,出版社旗下培训机构的管理还是会更加规范,服务态度也更加友善,无论是在老师的选择、课程设置还是后期退费等服务上。人大社培训中心总监徐智就提及,作为正规严谨的培训中心,人大社培训中心的宣传方式及用语特别谨慎,要对人大社负责、对课程负责,最重要的是对学员负责,宣传不能夸大,用实际培训效果带动招生规模。


依托小而精的服务人群定位、有保障的师资、可靠的服务、起步资金小等优势,这些培训中心往往能快速实现盈利,罗丹表示在业务开展的第一年江西高校教育公司就为出版社带来了利润。

做大做强遇瓶颈

盈利只是培训中心业务发展的第一步,做大做强做出影响才是目的。然而,大部分出版机构当前的市场规模仍较为有限,做大做强仍需努力。

在采访中,多个培训中心负责人提出了发展中棘手的问题。其中,体制问题被频繁提及。相比在培训市场占据大多数份额的民营机构来说,出版机构培训中心的灵活度显然不够,如很多新课程无法在第一时间开展以致错过了最佳开课时期;股权分配难以实行,导致优秀员工、教师的流动性大,很难长期留住优秀人才等。也有相关人士认为,多数出版机构教育培训中心与进修学校等机构关系紧密,常常能获得更优越的资源,但另一方面,因为有些业务会存在竞争,这容易导致培训中心陷入被动。


此外,与当前“红红火火”的在线教育相比,目前出版机构的培训业务多为面授,新技术的应用较为少见,从传统的培训模式向新型模式的转变滞后,新型模式投入大且产出慢成为重要原因。对于培训中心来说,资本运营更是遥不可及。正如徐智所言,“要在广阔的培训市场开辟出一条成熟的路径,培训中心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当下,余化觉得,培训中心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如充分利用已有的培训教师和作者资源,积极策划和申请各类基础研究和培训专题课程,提供咨询服务,探索特色在线培训项目等。前提是,定位要准,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安心做好本领域的事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